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罗定解放以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概况
发布时间 : 2020-01-22 16:13
来源 : 罗定市志办
浏览次数 : 4824 【字体:
背景颜色:
分享到:
罗定解放以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概况
 

罗定地处粤西山区,泷江虽然横贯县境,境内山峦起伏,地形东西走向,长南北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低山丘陵区。有“三天不雨、赤地生烟”和“十年九旱”之说,既易旱又易洪水,水土流失严重,大雨时山洪成灾,是个“山上不长草,黄泥往下倒;若要保老命,除非搬家走”穷地方。解放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罗定山河不治、水利不兴,没有一宗象样的水利工程,没有一个电站。“山下河水白白流,山上用水贵如油,天灾人祸年年有,耕田人家日日愁”是当年罗定的写照。由于常年干旱,水田面积少,粮食生产水平比较低,形成稻谷奇缺,绝大部份人民群众吃不到米饭,每年三荒四月,靠杂粮度日,全以粟米、小麦、番薯、木薯、小金瓜等充饥,因此“罗定”有“饿定”之说。 

罗定自19491029解放以来,历届党委、政府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英雄气概,带领罗定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豪情壮志和“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吹响了一轮又一轮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军的号角,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鞭山赶石、引水环山”,“叫高山让路、引河水上山”,“河水山上流,岗顶稻花香”的凯歌,让罗定告别了“十年九旱”的历史,使罗定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涌动着青春的活力和希望,走向越来越辉煌的明天!

1950年春,罗定县人民政府成立农林科管理水利业务和开始搞水利工作。当年冬,兴建小(二)型牛路径水库,并恢复修建一些小型陂圳和塘坝工程。19501952年期间,首先恢复和新建一批花钱少、收效快、工程短的小型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引水灌溉工程,先后兴建了太平磐石圳、素龙(五区)四福乡,围底(二区)大未乡抽水机站和一批塘坝工程,建成塘坝66宗、蓄水库共116万立方米,灌田3700亩,新建天车9架,灌田360亩。为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良好开端。

1954年,罗定贯彻中共中央、省提出的“大力开展群众性水利运动”的方针,结合本地的实际,制订了“罗定县第一个五年水利建设规划”。为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农田水利建设高潮,19551219,中共罗定县委、罗定县人民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加强今冬明春水利工作领导,为完成1956年水利建设计划而奋斗的指示》。并召开加快罗定水利水电建设联席会议,回顾是年春旱严重的情况(当年受旱时间长达8个月,总雨量295.3毫米,全县24万亩田受旱,严重受旱的20万亩,经抗旱后,仍有2万亩插不下秧,有3.69万亩水稻被旱死,有插无收),同时还总结了黎少区横岗乡开创的“鞭山赶石,引水环山的壮举”的经验。当时横岗乡的农民并没有挖土机、推土机的设备,而是靠一双手、一把铁锄,一锄一锄地挖;靠双肩,一担一担地肩挑,有的民工住食在工地,日夜苦战,像“愚公移山”那样,天天挖山不止,把横岗河水逼上了高山,使受旱的4000多亩田全部插上秧。领导认识到“只要有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树立改变罗定干旱信心,决心打一场“水利持久战”的人民战争,这场持久战足足打了几十年。

1956年抗旱,《南方日报》刊登了罗定“鞭山赶石,引水环山”的水利建设经验。同年10月,罗定县委决定进行引太工程勘测工作。195715,引太工程正式动工,19584月完工。它是罗定最早建设且规模最大的引水工程。

19571120,县委、县人委成立“罗定县水利建设委员会”,专门负责全县水利建设规划(包括农田水利、防洪、水土保持、水力发电等建设)检查督促、掌握运动工作。水利委员会主任由县委第一书记赵连仲兼任,财贸部长袁明凯兼副主任,副县长高发、合作部部长王淑煊、组织部部长郭书林、水利局局长余湘以及有关科局长14人为委员。下设办公室,与水利局联合办公,并由高发兼办公室主任,余湘兼副主任,负责实际工作。

第一个五年水利建设规划期间,罗定认真贯彻中央、省提出的群众性办水利的方针和民办公助的方针,开展一村一塘,一一塘的群众性水利运动,大搞塘坝工程,重点兴建一些骨干工程、并兴建一些引水与蓄水工程相结合的试验性工程。这一时期兴建第一宗中型引水引太工程,受益范围7个镇(太平、罗镜、罗平、船步、素龙、围底、双东)最初设计流量3.6立方米/秒,左岸新陂流量0.6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4.6万亩,该工程由县委第一书记赵连仲指示水电局作规划,由县水电局陈汝甲主办规划测量设计工作,并得到专署水电处派工程师、技术员协助设计,成立工程指挥部,由副县长高发兼任指挥,水利局局长余湘任副指挥。建成小(一)型大石塘水库、红中坑水库;小(二)型水库17宗、塘坝673宗(其中1957240宗),小型引水解放陂10宗,新建天车60架,机械抽水机16台、218匹马力。其中建成金银河5宗小型水库联合灌溉水库群,解决了生江、素龙、附城等镇1万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使罗定的水利建设初具规模。

19581965年,是水利建设大发展时期。罗定认真贯彻执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及“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196587,罗定县委发出“关于大力开展水轮泵建设的指示;9月又发出“坚决完成山塘水库,打好水轮泵歼灭战,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指示,并进行全面的水利、水能开发规划工作。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掀起了兴修水利高潮。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指挥,最多出动民工10万人上工地,有的住、食在工地,连续大干几个冬春。先后建成了引太、引泗、引沙、引镜等4宗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工程,以及引、引连2宗跨县、镇工程,并把引水渠与塘库沟通,形成“引蓄结合,长藤结瓜”的水利灌溉网;建成寻龙塘、城围、双塘、大、龙沸坑、三友坑、大寅、步塘、大坑口、大石塘等11宗小(一)型水库,建成小(二)型水库18宗、塘坝149宗,以及在双东等一些较旱地区兴建一批机械提水站,使全县抽水机保有量增至40台,1715匹马力。19648月,罗定县第一宗中型山洞水库动工兴建。这一时期的水利工程,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因受“大跃进”左倾错误的影响,也有少数工程质量较差,给工程管理增大压力。

19701979年,重点兴建一批骨干水库。由原来“引、蓄”结合的水利发展“引、蓄、提、电”相结合的水利灌溉网。之后,重点抓工程的续建配套。

19767月,为了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领导,罗定县委成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由武装部长、县委两名副书记和一名常委分别担任正副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具体任务。

西水东调,三镇绿水汇银河——金银河水电枢纽工程

    罗光水库19767月动工,1979年缓建,1985年复建,1988年建成,19911119,通过省、市专家的竣工评审验收。坝址以上集水面积42.1平方公里,河流长度14.6公里,水库多年平均降雨量(按等值线图)150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785万立方米。水库规模原设计总库容3020万立方米,死库容90万立方米,兴利2080万立方米,水库施工后不久,上级领导认为水库条件好,提出把总库容规模扩大到4000万立方米,于19846月将罗光水库复查技术设计书上报,选定工程规模为:总库容为315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库容为2840万立方米。

罗光水库环山干渠实测长度9公里,渠道底宽3.5,最大流量6.5立方米/秒。完成隧洞6座,合计长1800,其中大口隧洞长10001989年继续完成渡槽3座,长209,元靖垌反虹吸管1座,管长267,其他建筑物40座,渠道土石方及渠道护坡防渗6.9公里。这个项目并获1989年县科技进步三等奖。由坝后一级电站至大口二级电站用水从电站尾水而汇入分界河。罗光水库配套工程完成后,把无用之水变为有用之水,每年可把3785万立方米的水,通过“引镜灌太”渠道而汇入金银河,实现西水东调的壮举。

引镜灌太工程是金银河水库枢纽最前端的引水工程,控制集水面积336平方公里。渠线由罗镜镇水摆村庆南起,全长10.92公里,末端在太平山口与“引太灌金”扩渠工程汇合,设计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最大过水流量为20立方米/秒,其中渠道属沙砾土壤,渠道采取三面衬砌长7.9公里。较大建筑物有渠道拦河闸坝一座,长12613个墩,12个孔;其中固定坝4孔,活动闸坝8孔,闸坝分三层,底层为闸坝,二层为启闲室,三层为工作室。有渡槽4座,反虹吸管3座,公路桥1座,其中太平山口渡槽2跨长72,帝瓮渡槽9跨长120,云沙虹吸管为双管,每管内径2,长60,附属建筑物100多处,经过2个镇9个村,占用旱田地500亩,要搬迁民房2793间,横跨3条河和广海北线公路南专线。

“引太灌金”工程1977年动工,工程包括扩建引太渠,从渠道至牛路径口,全长18.7公里(除渠道至太平山口段1.2公里,即与新引镜汇合处前),设计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最大过水流量20立方米/秒,扩渠设计引水流量为30立方米/秒。新建渠道从牛路径口至金银水库长10.5公里,设计过水流量25立方米/秒,渠道含长岗坡渡槽总长5200,其中长岗坡渡槽长3450,有花鹿坑隧洞一座长116。至1981年,共完成工程量:土方124.1万立方米,石方17.4万立方米,其中浆砌石0.94万立方米,混凝土5447立方米,共用工程费261.0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9万元,县自筹222.05万元,劳动力8532日。

长岗坡渡槽是“引太、新引镜”两条渠水引入金银河水库的主要关健大型建筑物。渡槽设计过水流量25立方米/秒,长度3450,砌石拱渡槽1750,共5200,槽宽6,槽高2.2,两边设有行人道,为连拱结构,共132跨,拱的最大跨度51,最高高度37。渡槽的设计作了二次方案,最后地区水电局派来工程师孔祥华与县水电局工程师梁中承担这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并报请地、省审批。工程于197611月开始动工,县委常委梁自然任工程总指挥,并先后派来一批科局级干部任副指挥,历时四年多,于19811月竣工通水。完成工程量,土方10.76万立方米,浆砌石1.84万立方米,混凝土5.05万立方米(其中埋块石混凝土2.02万立方米),工程费5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13万元,其余由县自筹和贷款解决。

在工程施工中,得到省、地工程师前来作技术指导,帮助解决施工中的工程疑难问题,如个别墩(89号)石灰岩溶洞基础处理及拱跨负荷处理措施,省水电厅副总工程师黄镇波先后多次到来检查,经过分析,解决了工程疑虑、对基础作出鉴定,减少基础开挖和扩大基础工程量,又对拱跨负荷取消不必要的措施与原施工的设想,减少10多万的开支,为工程节省了资金。承担该项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两位工程师,从设计上多作渡槽结构方案,寻求节钱、省料、安全的设计方案,采取筋拱形式和实心重力墩,除几个大跨渡的外,有2700长拱跨都用无筋拱或少筋拱,单钢材就节约300多吨,他们不仅精心设计,而且精心施工,渡槽共有161条伸缩缝,每处理一条都经过很多次工序才能完成,由于严格把关,每条都精雕细琢,贴接得密密实实。通水以来,没有发现一处漏水。整个工程施工,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进行的,工地只有空压机一台,碎石机一台,手摇绞车4台,施工钢架6排,电动扬机6台,插入式振荡器12台。高空浇筑混凝土作业,除了很高的肋拱采用扬机运送混凝土外,绝大部分混凝土料都是靠人力一担一担地沿着排栅挑上去的,砌筑槽墩高达25,也是靠肩膀将上100公斤重的块石一块一块地抬上去的。黎少区林春球、罗平区辛伙南,陈大杰三个施工组,长长在工地战斗了四年多,为工程建设贡献了力量。

罗定人民的开荒精神及水利建设成就,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吸引了新疆、四川、安徽、福建等18个省的代表,还有港澳同胞和尼泊尔、孟加拉等国贵宾参观考察。尼泊尔贵宾参观后竖起大拇指:“中国人真有本领!”

19589月,县委书记赖少华前往北京出席全国水利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并在会上作“依靠群众,高山尽低头,河水也改道”的发言。此外,罗定还在广东省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会议上作“河水山上流,岗顶稻花香”的发言;在江门专区罗南县引太工程代表会议上作“叫高山让路,引河水上山”的发言。

19603月,广东省水利总指挥部赠给罗定引沙水利工程指挥部“重新安排河山”的题词留念。

19646月,越南劳动党中央书记黎德寿到罗定考察水利。同年,新西兰籍中共党员艾黎到罗定考察水利。

1967年,越南驻中国大使吴旋率领实习生5人,先后两次为期7天到罗定考察水轮泵站建设。

19691025广东省革委在罗定召开水轮泵建设现场会,省、地、县197名有关领导参加。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纪录片《罗定山河起宏图》在现场上首播。这也是广东电视台建台后的第一部在全省发行的电视纪录片。罗定人因此而引以为荣。随后,讲述罗定水利建设的《罗定山河披新装》编上了1973年广东省小学四年级秋季语文课本第19课。

1973224,阿尔巴尼亚一行4人来罗定参观水利建设和水轮泵站建设,为期10天。

197742528日,由尼泊尔农业总局局长卡德加率领的代表团一行7人,到罗定参观考察山区水利建设情况。

19791216,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到罗定视察了长岗坡渡槽建设,即席赋诗一首:罗定儿女多英雄,壮志引太济金银;十里彩虹跨长岗,疑是银河落罗平。

19801月,罗定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全国小水电建设和管理先进单位。

199511月,罗定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

200111月,罗定被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水利部评为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

201212月,罗定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

 

附注:此文由市档案局(馆)根据馆藏档案资料编纂。文中数据统计到2013年。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c) 罗定市党史研究室 ,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复制、镜象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 罗定市党史研究室  承办单位: 罗定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罗定市党史研究室 制作和维护   
ICP备案: 粤ICP备09004295号    网站标识码:粤公网安备 44538102000008号    公安备案: 粤公网安备 44538102000008号